第(1/3)页 百年之后的别国,一个文臣,只凭一纸韬略、一腔担当,就能令险局翻盘、令摇摇欲坠的国运再度稳固。 这种能力,换作任何一位帝王看到,都不可能无动于衷。 殿中的空气因为他的这一声轻哼而变得凝滞。 卫青、霍去病相互对视,眼底满是对于谦的敬佩—— “没有身经百战,却能洞穿战局本质;没有驰骋沙场,却能指挥沉稳如山。” “如此才能,放在任何时代,都属“天降之人”。 卫青点头,语气沉稳:“此人于兵法之悟,恐怕已入化境。” “他若在大汉,只怕能为边陲挡下无数灾祸。” 霍去病眉梢微挑,语气里带着一种年轻将星对强者的自然尊重: “智勇并存,胆识过人。若他真置身军旅,怕是无人能挡。” 刘彻听着两位爱将的评价,眉心却越锁越紧。 那丝隐藏在神情之中的不满与酸意,被天幕的光辉映得更加明显。 堂堂大汉天子,立于万国之上,武功赫赫,却不得不承认一句—— 别人朝代的文臣,竟也能强到让他心中泛酸。 刘彻微微咂嘴,像是在压抑什么。 他的眼睛微眯,神情复杂到难以言喻,好似有千言万语萦绕心底,却终究化作一句带着冷意的自语: “怎么天下的奇才……一个个都不在朕身边?” 这句话落下时,并非抱怨群臣无能,也不是对大明之胜的妒意,而是一种帝王孤独下的本能反应。 若有如此奇人辅佐,他汉武帝刘彻的版图,该会被拓展到何等境地? 若有如此胆略,他北击匈奴的战事,又会少多少牺牲? 若有此等担当,即使他刘彻伟业未竟,亦能放心托付社稷。 可惜—— 每个时代的英雄,都生在自己的命运里。 天幕之前,他只能承认: “正是如此!” “有卫、霍二位镇守疆场,朕的武将已是绰绰有余。” “而此人在经略天下、筹划治政的才识上,更胜过单纯成为一名名将。 若能委其以宰辅之职,再配合诸位将烈,开疆破敌,我大汉自当兵锋无阻,势如破竹!” 连汉武帝刘彻尚能发出如此感慨,更不用提刘邦、曹操、李世民等历代因遇见奇才便倾心折服的一代枭雄。 众人无不由衷赞叹明朝命途之盛,同时满怀敬意地望向那位智略兼备、堪称英才的于谦。 无论如何,大伙皆心照不宣地达成一致想法。 第(1/3)页